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建筑巡游|长江大动脉:阅江、渡江、跨江

W* 卷宗Wallpaper 2024-03-25




长江,亚洲第一长河。全长6363km,干流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江水浩荡,从西向东,上游急奔,切割山体,中游荡开,滋养平原,一路连接其他河流湖泊,编织成居住着超两亿人口的长江流域。长江曾经是南方据险以抗的天堑,是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交通命脉,如今多条大坝拦住奔涌的江水,跨江大桥缝合南北陆运网络,长江始终见证、参与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古往今来,江边过客留下的诗篇和事迹成为沿江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助力;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引发西方建筑师来华实践的浪潮,留下的历史建筑成为待活化的遗产;三峡工程的175水位线永久地改变了水陆交界的位置;在江城的快速建设俯冲至江边急停时,南京刚刚开始跨江发展,沿江各地呈现出或紧凑稠密,或舒缓开阔的多种滨江城市景观。


从江峡相拥的重庆,一路走到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镇江,途径万州、涪陵、宜昌、武汉、荆州、鄂州、南京……我们莽撞地奔向江边,只来得及站在一段又一段的江岸,望着江水,竭力拼凑起一条线性的,流动的时空长河。






在出发前,我一直认为长江巡游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江面上,坐船会是主要的出行方式。没有想到在12天的行程当中,团队基本都在铁轨和公路之间来回切换,无论是沿江的不同城市之间,还是跨越长江两岸,作为日常交通工具的载人船只几乎已经被完全取消,只有极少数保留下来。每到一个地方,对长江的第一印象大多来自跨江大桥或者滨江公路上的匆匆一瞥。江边有堤岸,有护坡,有城市绿地和步道,接近江水之前总有一条或强势阻拦,或柔和拉开距离的人工建造,偶尔有一点空隙和几步台阶,人能与江水接触。江岸停泊的船只挂着各单位的牌子,是一座座静止的水上办公室。


唯一一次坐船是在南京。



中山码头。

滑动查看:往返于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的轮船,轮船可以运载非机动车辆过江。



在浦口码头,广播会通知开船时间,两块钱,十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对岸的中山码头。船上的人群除了来体验的游客、还有不少骑着自行车和电动车的本地人。轮船有两层,上层有座椅,下层就是大空间,自行车和电动车可以直接骑进来。


坐上船后才发现船只行驶速度远比在岸边看着快很多,迅速向岸边逼近。江面宽阔,江心洲是一片绿,能看见飞鸟,沿江的高层虽然没有重庆朝天门一带那么密集,却也足以撑起一幅现代城市的景观。走出中山码头,对面楼盘上挂着两个鲜红的大字“恒大”。


这是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经典航线。



滨江的近代历史建筑与后方的现代化城市。

历史图片:南京铁路轮渡。



1914年,与浦口码头一路之隔的浦口火车站竣工,成为津浦铁路的终点,这条铁路的另一端是天津。中山码头旁边的下关火车站则是沪宁铁路的起点,终点是上海。一南一北两条铁路中间隔着长江,长江在南京段的平均宽度是1230m,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这是难以跨越的天堑。无论是人、车甚至是火车渡江都要依靠船只,火车过江需要先拆成一节节车厢运上轮船,渡过长江,再通过升降引桥、栈桥和岸上的铁路线相连。江边路上的南京铁路轮渡栈桥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火车轮渡线。直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及新的枢纽工程竣工,轮渡才停航,如今长江上横亘着超过150座长江大桥,中国的南北交通网路真正成为通途。当年的码头大型吊装设备退出舞台,成为南京近代历史的见证。



南京铁路轮渡栈桥采用时任铁道部设计科科长郑华的设计方案,南北两岸各设一座引桥,中间用轮渡运送火车,通过升降引桥、栈桥和岸上铁路线连接。

南京铁路轮渡栈桥旧址,中国最早的火车轮渡,连接津浦线和沪宁线两条重要铁路。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重要节点,上层的公路桥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的双轨复线铁路桥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m。





滑动查看: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出自东南大学钟训正院士之手。





1898年订立的《修改长江通商章程》第二条规定:凡有约各国之商船,准在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重庆等通商各口往来贸易。次年,南京下关正式对外国开放为商埠。最初,开埠的地点仅限于下关沿江一带。一时间、码头、领事馆、商行、工厂纷纷在此建起。沿江城市第一次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冲击,全新的城市功能和建筑形态纷纷出现,西方建筑师顺着无法阻隔的江水,来到中国展开建筑实践,Henry Killam Murphy主持了南京当年作为首都的城市规划,范文照、吕彦直、伍子昂等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学毕业生抓住时代机遇,一次以工商业发展为驱动力的中国近代城市化建设就此展开,通商口岸城市景观为之一变。





镇江大清邮政局,全国最早的24个邮政总局之一,建成于1921年。



时过境迁,这些建筑往往被冠以“工业遗产”或“历史建筑”之名,占据重要地理位置,成为沿江各大城市的共同记忆。但是如何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也是摆在城市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据统计,长江沿线的国家工业遗产共计91项。遗产的保护、修缮与活化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内容。而这些散落在江岸的建筑现状也因为自身价值、空间形态以及所在城市经济实力和观念的不同而有着较大差异。


随着城市发展,产业转型以及环保等原因,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率先迁出城市。


1890年,张之洞在创立汉阳铁厂时,厂址规划面积超过60公顷,近两年就建成六座大厂,四座小厂。钢铁厂由英国工程师E·P·Johnson(约翰逊,有资料译作“约翰生”)作为总设计师,Henry Hobson(亨利·贺伯生)作为施工总监工,除了工厂以外还配有司员和工程师的住宅。抗日战争时期 ,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大渡口区,后来逐渐演变为重庆钢铁集团,钢铁也就成为大渡口区的经济支柱,这里也被称为“十里钢城”。



滑动查看从左至右:汉阳铁厂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如今大部分厂区已经划为居住用地;

如今仅剩的工业遗存。


从上至下:汉阳铁厂(历史图片);

汉阳铁厂遗址公园目前正在建设当中。


滑动查看: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由Daniel Libeskind设计完成,是武汉第一座全钢结构建体。



汉阳铁厂所在区域的用地性质早已改变,仅留下的一点遗迹成为汉阳铁厂公园,旁边是由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博物馆由于内部修整,已经停止开放半年之久,公园被绿色围挡包裹,只能看到一座牌坊的上端。旁边的地块被卖给融创,已经建起来的16栋居民楼在疫情前已经全部卖光。在重庆大渡口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重庆钢铁厂在2011年正式搬迁到长寿区,留下大片的工业遗产。同年大渡口区的GDP和工业总产值几乎腰斩,直到今天尚未恢复元气。未被拆除的厂区被改造成为重庆工业博物馆,目前一期已经完成正式对外开放,二期正在施工当中,计划打造成为集文创产业与产业办公大楼与一身的综合片区。



从上至下:重庆工业博物馆规划面积95亩,建筑总规模约11万平方米。目前重庆工业博物馆一期已经完成开放,二期正在建设当中;重庆工业博物馆位于大渡口区,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建设而成,充分利用老厂房遗留的柱、梁、基础,以及蒸汽火车车头等原有设备。

从左至右:重庆工业博物馆由WallaceLiu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造,采用轻钢框架结构,在老厂房之间置入金属箱体,满足展览展示需求;出于运营的需求, 博物馆里开设了手工、文创、非遗、美食等不同类型的摊位。



作为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沙市沿江地带曾经码头林立,工厂密布,如今大量建筑已经在岸线整治时被拆除,仅剩长度不到两公里洋码头被开发成为集餐饮、娱乐、展览展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创园,从“沙市记忆”展览馆中依稀得见往日辉煌热闹的景象。



长江大保护沙市岸线整治启动后,沿岸地区迎来大规模拆迁,随后依托该片区80余栋历史建筑打造长约2公里的洋码头文创园。

从上至下:1876年,沙市码头开埠,英、法、德等国相继在这里设领事馆、码头等,故称“洋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沙市依靠港口优势发展轻工业,诞生了活力28、沙松冰箱、荆江暖水瓶、鸳鸯牌床单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GDP曾经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武汉;“活力28,沙市日化”,近日兴起的国货热潮使国货品牌再次吸引大众的关注。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动。”


这句话被印在南京浦口火车站旧址的施工围挡上。小时候课本里的名篇成为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记忆。1918年冬天,朱自清告别父亲,独自北上的浦口火车站是国内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站,1985年5月,这里曾更名为“南京北站”,这四个烫金大字现在还竖立在进出站大厅上,直到2004年10月,这里才正式停运,不久就被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部分建筑外立面上的一些喷漆不难看出这里曾经被作为野生打卡点。2021年5月,该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目前所有建筑都大门紧锁,部分单体仍被围挡。旁边的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展示馆已经建设完成,只是前门拦着一道闸门,牌子上写着“暂未开放,游客止步”。虽然更新尚未完成,慕名而来的游客已经不在少数。



浦口火车站旧址的雨棚采用当时先进的混凝土整体浇注技术。

滑动查看:浦口火车站旧址。



以中山码头为起点的江边路上密集分布的历史建筑,南京市为此专门设立了“下关滨江开发改造指挥部”。下关火车站遗址公园内有不少餐厅和咖啡馆,看起来生意不佳,也许单一的餐饮行业难以支撑起一条街道的活化。在马路另一侧,南京招商局候船厅旧址的大院如今是停车场,门卫的窗户上贴着包月租车位的联系方式。建筑看起来已经许久未被使用了,它的设计者是东南大学的杨廷宝先生。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入住原下关中国银行,旁边的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目前处于空置状态,只有后面的院子里停着几辆邮政的货车。民国海军医院旧址也已经许久不见人迹,植物倒是长得很好。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道路两侧栽种的梧桐树使得这条街道吸引不少人来拍照,但是作为居住区,这里真正能够对外开放的建筑寥寥无几。目前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占据城市35公顷的面积,俨然成为另一种封闭小区。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前方为中山码头。

招商局候船厅旧址,由杨廷宝先生设计,

1947年竣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目前尚未被使用。

滑动查看从左至右:

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 竣工于1918,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下关中国银行旧址,钢筋混凝土结构;

民国海军医院旧址北楼,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建,2014年修缮完毕,目前尚未对外开放;

长江-南闸泵站,泵站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提供供水、调节水位、改善水质、节约能源等。



距离南京不远处的镇江是长江下游第一个通商口岸,开埠时间比南京还早,镇江的迎江路、西津街一带原为英租界,1865年,英国人在云台山上建领事馆。建国后,英国领事馆旧址成为镇江市博物馆的一部分,目前正在修缮,无法进入。旁边的伯贤路上分布着不少民国时期建筑,有些作为展览馆开放,有些则容纳酒店、餐饮甚至是武馆等不同业态,但仍无法支持所有建筑对外开放。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864年,1889年重建,1890年竣工。目前是镇江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滑动查看从左至右:

全国罕有的喇嘛塔式过街塔,始建于1311年,2000年获镇江市政府批准,采取拆落石塔、植基山岩、加固石构件、防水防腐、归安复原等修缮措施;

镇江钮记酥饼店,位于京畿路、伯贤路和宝盖路交汇的街口,由于宝盖路拆迁搬至此地;

广肇公所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筑占地612平方米,目前是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从上至下:图为尚未完成拆改的老旧小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中难以避过的洼地;镇江伯先路-京畿路规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后,周边民居迎来拆迁和改造。





在东南大学的榴园宾馆,我们见到了杜顺宝教授。他按照约定时间,一分不差地准时出现在二层茶室。一个人,身如瘦松。他约我们相见的这栋建筑出自他的老师齐康先生之手。


杜顺宝在浙江东阳出生、长大。由于从小喜欢画画,他在1957年考入东南大学建筑系,当时学校还叫做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规模不算大,他记得当时一栋教学楼里面也就两三间教室。就在他入学后第三年,工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准备开设规划专业。齐康先生专门赶赴北京向苏联和波兰专家学习城市规划,回来后先从建筑系里选了十几位学生进行规划专门化的培养,就这样杜顺宝先生作为建筑系学生入校,但却是规划专门化的毕业生。毕业后,他被留在学校的教研组,领着学生去苏州测绘园林。





虽然杜顺宝的代表作品是鸡鸣寺、阅江楼等古典建筑,但是他的设计职业生涯并非仅限于此类设计。五台山体育馆是杜顺宝参与的第一个大型公共项目,于197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著名的万人体育馆。后来他又参与公共建筑设计的教材编写,在全国范围内实地调研,就这样又过了几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充实历史教研组的师资力量,潘谷西先生找到杜顺宝,希望他能读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建筑和规划的杜顺宝又成为建筑历史方向的硕士,这也为他设计传统景观建筑打下深厚的基础。九十年代初,杜顺宝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学习,回来后,受齐康老师委托着手组建规划院,他专攻风景区规划方向,逐渐接触名胜建筑的设计。


“名胜建筑”是杜老先生为自己所做项目的定义,大约也没有比这四个字更加确切的说法。今人设计古建筑并不符合当下绝大多数建筑领域的学生及从业者对建筑设计“时代性”的认知。但是许多在城市的发展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名胜建筑早己毁坏。重建并不是当下为了发展旅游业的当代原创,而是采用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古典建筑形式与做法。比如黄鹤楼。



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新址选在距离原址约一千米的蛇山山顶。



黄鹤楼始建于223年,曾经在唐宝历二年被毁,后重建;南宋初年倾圮,后重建;明成化年间因年久倾圮,后重建;明嘉靖四十五年毁于大火,后重建;明崇祯十六年毁于战火,后重建;清康熙四年毁于大火,后重建,清康熙二十年遭雷劈起火,后重建;清咸丰六年毁于战火,后重建;清光绪十年毁于大火,但是这次重建的计划却由于战争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一再搁置,期间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黄鹤楼故址,终于在1981年初,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启动,距离故址千米之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朱漆大柱用手摸上去,冰冰凉。


经过历朝历代的重修和位置改变,追求黄鹤楼的历史原真性价值已经成为某种可笑的执念,但是谁又能说如今伫立在蛇山山顶,与武汉长江大桥为邻的这座建筑不是黄鹤楼?像是黄鹤楼这样历史上曾经存在,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已经损坏的建筑要不要重建?





“我自己的观点是如果城市发展需要它,可以延续城市文脉,并且基地条件允许时,是可以重建的。”杜顺宝先生回答。


重建这样一座名胜建筑并不容易。首先设计师要有匠人精神,光是画斗拱就非常考验耐性,杜先生说他们当年都说这是在画“抖拱”,画到手都发抖。其次,为了体现建筑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师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过程,木结构如何演变,分清楚不同历史时期的做法分别有什么讲究,要细致到线脚和吻兽,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才禁得起推敲。为此杜老先生曾经跑遍全国各地调研。当然这些都是只是基本功,在他看来,重建名胜建筑最难的是体量把握和形体组合以及因地制宜与现状环境的有机融合,环境的再创造是设计师可以创新的地方。


与绝大部分名胜建筑不同,南京阅江楼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朱元璋一纸《阅江楼记》并非在楼上登高望江所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任务书。1993年,这一纸任务书落到了杜老先生手里。



阅江楼采用明代官式建筑形制,楼高52.2米,不超过山体高度的二分之一,外观4层,暗3层,共7层。

滑动查看:阅江楼总平面图、横剖面图。

阅江楼地下一层平面图(左)、一层平面图(右)

阅江楼地下二层平面图(左)、三层平面图(右)



无论是滕王阁还是黄鹤楼都有历朝历代的资料留存,重建时的风格选择相对自由。黄鹤楼选择明清样式,滕王阁选用宋式。因为阅江楼是朱元璋要建的楼,所以只能采用明代的形制。一座古建筑放到现代的城市里,最大的不同是环境尺度。明代狮子山的周围都是两层以下的民房,如今山体已经被高楼环绕,建筑的体量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但是具体到屋顶形式、彩绘、柱子的转角等细节,杜老师依然严谨地依从明代建筑的做法。


2001年,阅江楼建成开放,距离设计任务下达过去了六百多年。



从上至下:从下关大街看向狮子山阅江楼;阅江楼平面随着山势扭转呈“L”型,主翼朝北,次翼面西,屋面采用黄色琉璃瓦,以绿色琉璃瓦剪边,等级较宫殿类建筑次之。

滑动查看:阅江楼北立面、东立面图。



从这个项目开始,越来越多的风景名胜类项目找到杜老先生。最终因为时代和社会的选择,曾经编写过公共建筑设计教材的杜顺宝没有继续当代建筑的设计,而是走上了古典建筑的道路。浙江绍兴柯岩景区、新昌大佛寺景区规划设计、南京静海寺扩建与天妃宫重建设计、南京灵谷寺玄奘院设计、天台山华顶和百丈琼台景区规划设计等项目均出自他手。


与上述项目相比,镇江北固山上的多景楼虽然知名度稍逊,却是我们前来拜访杜老先生的契机。



北固楼竣工于2012年,由东南大学陈薇教授设计。


镇江北固山山顶建筑群多年失修,2012年开始着手维修改造。

点击查看:维修改造前、后南立面图。



北固山上原本有北固楼和多景楼两座历史建筑,可惜全部损毁。2013年,东南大学的陈薇教授完成北固楼的设计,多景楼则由杜教授操刀。原本北固山前面就是长江,杜教授记得他在上学的时候,轮船还能开到镇江市区的北面。后来长江北退,有了北固山前面的一片浅滩和西侧的金山湖,成为镇江重要的自然景观。也正是由于长江和北固山关系的改变,杜教授选择在当时北固楼西侧的办公用房所在地重建多景楼,利用山势与北固楼形成九十度转角的空间围合。多景楼目前正在维修无法进入。建筑姿态清雅,布局精巧,令人忍不住驻足。更难得的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十分精准——采用古建筑形制的新建筑,不刻意为自己增添历史感。



点击查看:维修改造前、后平面图。

多景楼始建于北宋(一说南唐)甘露寺内,取唐代李德裕“多景悬窗牖”诗句为名。2009年,因为旧楼危陋,乃决定重建于后峰西侧绝壁之上;由东南大学杜顺宝教授设计,绍兴园林建设公司承建。2011年6月动工,次年四月落成。杜教授选择宋代制式,新楼二层,歇山顶,通过飞虹与廊亭相连。

多景楼与观景亭纵剖图。



杜老先生并不是传统建筑的卫道士,重建名胜应该只尊古制,还是可以创新的问题也曾经困扰过他。“按照建筑本身发展规律来讲,什么时代就应该设计什么时代的建筑。但是如果多景楼我搞个平屋顶行吗?好像不行。我认为中国的古建筑是一个成熟的建造体系,现代这个体系已经终结了,古典建筑的形式已成为包含有特定文化内容的'有意味的形式',一种文化符号。中国的名胜历经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文化,近代才一两百年,相差太大了,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名胜建筑还是古代的。所以我主张老老实实按照形制来做。”






杜老先生对于名胜建筑的思考逐渐延展到名胜文化。正如他曾经在《中国建筑艺术全集 19 风景建筑》的论文中提到:“由人类从事种种文化活动而形成的、不同于自然景色的人文景观,这是由中国传统山水审美特征所决定的……几乎没有一处自然山水景观不被打上文明的印记,不包含丰富的人文内容。”这样的文化已经在中国流传上千年,并且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发丰厚,建筑本身则是文化的载体。他所做的是传承名胜文化。


登上北固楼时,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出现在脑海当中,虽然眼前所见的是现代化的镇江,脚下的北固楼是一座全新的建筑。但是登高远眺这项行为带来的文化体验却没有因为建筑修建的年代而打折扣。阅江楼竣工后,有人创作《阅江楼赋》,传统的“登高作赋”今亦得见。


如今已经85岁的杜老先生依然有项目正在进行,而这座建筑的知名度丝毫不逊于前文曾经出现的任何名胜——金陵凤凰台。这个项目他已经做了十年。不过这还不算他最长的项目周期,南京鸡鸣寺前前后后花了他二十多年的时间。其实凤凰台本身的方案早已设计完毕,但是项目经历了考古挖掘,周边民居保护,以及要不要与旁边的瓦官寺同时复建等各种波折,总平面图几易其稿,该地块何时能开工至今尚未有定论。



滑动查看:多景楼西立面、南立面图。



现在杜老师有一个小型工作室,带着两三位设计师。他绘制草图,确定好建筑的体量、大小、尺寸,然后确定一种时代形制与做法让团队深化,最后自己再来反复修改。


采访结束后,杜老先生一一询问我们每个人的姓名和职业,随后他脚步轻健,走下旋转楼梯,在门口婉拒了我们送他回去的提议,还是只身一人,走进人流中去。那天的南京是个晴天。








摄影:朱迪

撰文、采访:李里

策划、编辑:全倬冉、杜涵茜

制片:Willow

统筹:甜甜

摄影助理:王耀彬


导演:黄松

视频摄影:斯硕

剪辑、调色:莫少龙

视频策划:Hongsoo


视觉设计:enkit

编排:红豆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